当然这里的读书主要是指的是读一些非技术类的书籍,技术类的书籍目的性当然很明显啦。
读书读了很长很长时间了,从高中的时候一直希望的就是,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籍,而不是单单的只读默认的书籍,到后来大学的时候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读书的范围,再到工作的时候不断地加深自己读书的深度,在地铁上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问题浮上心头,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子的书?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自然有很多,熏陶文化,增强认知,,拓展视野,提升认识,与古贤今圣交流最深刻的时刻,还有很多很多,我突然想到的是,读书的目的有时候在寻找自己认可和不认可的事物与观点。
日常读书可能并没有就苍生于水火,救黎民于沼泽的目的,我一般读书的时候想的一般都是:“嗯嗯,这一段话写的不错,认可度很高,很赞同,”;“诶,他这句话很独到,他的观点是如何提炼的呀?”;“嗯嗯,作者将有些事情总结的很到位,见解很深刻”还有的就是:“作者总结出来的观点好像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的,如何理解呢”。
其实总结出来就两个方式: 寻找自己认同的和不认同的事物和观点, 继续延展,其实猛然发现很多问题都在这两个问题之间,我认同的和我不认同的事物和观点, 人总是趋向于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可以说有一部分天性的因素吧, 毕竟自己认同的事物和观点是自己已经实践过且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而其他人的观点是自己没有时间过和认可的观点,自然会有一定的偏向性问题, 这也是我们对于事情保有某种视角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深刻地从一个角度去窥视这个问题的一小部分,这个问题有时候很难去意识到,却真真切切地存在,这时候就要从一个其他的角度看问题,去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认知,来产生新的方法论(方法论的解释: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由此可见方法论也是具有偏向性的,而方法论的主题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共识一类的知识。
我们有可能无法做到每个事物都了解的很清楚, 但是可以通过认知,通过读书,通过思考,去不断加深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加准确的世界观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 读书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在熵增的自然态下,进行学习,思考,认知,是一种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拓展认知,将自己的认同引导到更加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