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images/hero-image.png
读书的目的

当然这里的读书主要是指的是读一些非技术类的书籍,技术类的书籍目的性当然很明显啦。 读书读了很长很长时间了,从高中的时候一直希望的就是,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籍,而不是单单的只读默认的书籍,到后来大学的时候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读书的范围,再到工作的时候不断地加深自己读书的深度,在地铁上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问题浮上心头,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子的书?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自然有很多,熏陶文化,增强认知,,拓展视野,提升认识,与古贤今圣交流最深刻的时刻,还有很多很多,我突然想到的是,读书的目的有时候在寻找自己认可和不认可的事物与观点。 日常读书可能并没有就苍生于水火,救黎民于沼泽的目的,我一般读书的时候想的一般都是:“嗯嗯,这一段话写的不错,认可度很高,很赞同,”;“诶,他这句话很独到,他的观点是如何提炼的呀?”;“嗯嗯,作者将有些事情总结的很到位,见解很深刻”还有的就是:“作者总结出来的观点好像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的,如何理解呢”。 其实总结出来就两个方式: 寻找自己认同的和不认同的事物和观点, 继续延展,其实猛然发现很多问题都在这两个问题之间,我认同的和我不认同的事物和观点, 人总是趋向于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可以说有一部分天性的因素吧, 毕竟自己认同的事物和观点是自己已经实践过且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而其他人的观点是自己没有时间过和认可的观点,自然会有一定的偏向性问题, 这也是我们对于事情保有某种视角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深刻地从一个角度去窥视这个问题的一小部分,这个问题有时候很难去意识到,却真真切切地存在,这时候就要从一个其他的角度看问题,去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认知,来产生新的方法论(方法论的解释: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由此可见方法论也是具有偏向性的,而方法论的主题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共识一类的知识。 我们有可能无法做到每个事物都了解的很清楚, 但是可以通过认知,通过读书,通过思考,去不断加深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加准确的世界观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 读书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在熵增的自然态下,进行学习,思考,认知,是一种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拓展认知,将自己的认同引导到更加正确的道路上。

images/hero-image.png
[人文书籍] 把时间当作朋友

前言 这本书主要是在地铁上听完的, 地铁上没有事情做, 就顺便的将这本书听完了, 作者是李笑来, 也是一位教育者,看这本书很是偶然, 听完这本书之后确实有所思考, 便将其写下. 首先在前言中写下一个常见的现象, 人们总是看到和认同自己想看到和想认同的东西, 不会去看到和认同自己不想看到和不想认同的东西,而作为提升,我们必须去看那些我们不想看到和不想认同的东西里面是不是正确的,千万不能掉入自我拘束的漩涡。 本文的很多内容均是直接使用书上的内容或者部分使用书上的内容. 在前面首先声明, 作者写的文章非常的好,真心推荐, 详细的读一读. 内容与思考 现在比较流行时间管理这一名词,本书中强调,其实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对于作为观测者的我们,很难去左右时间的流失,时间不断地往前走, 而我们对于时间的流逝几乎无能为力. 也有很多情况, 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假勤奋或者说既勤奋又懒惰, 只是为了一个目的, 尽快的完成最终的目标, 去做一些生硬的事情, 其实做的这些事情都具有不可延展性, 长此以往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我们只知道如何直接的解决问题, 而不知道如何提炼学习的方法, 这个例子也在书中有所体现, “老师 我把你的作为都背下来,在考场上默写一篇,会被判为雷同吗?